微專業是高校主動適應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的創新之舉,同時也為高校提供了一種人才培養的新路徑。越來越火熱的微專業,能否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成為未來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食品行業發展新需求背景下高校開設微專業要如何抓重點?
在2023年8月3-4日山東煙臺舉辦的“首屆食品行業產學研合作創新研討會”上,食品伙伴網特別邀請了濟南大學文化和旅游學院副院長張炳文教授現場與大家分享《食品行業發展新需求下食品微專業建設的探討與思考》,張炳文教授從食品行業熱詞、微專業發展、食育微專業建設等三個方面進行了詳細闡述。
食品行業熱詞
1.2021年食品行業十大熱門詞匯
2.2022年食品行業十大熱門詞匯
1、科技與狠活(得票數803關注度 58%)
2、土坑酸菜(得票數790 關注度57%)
3、預制菜(得票數711 關注度51%)
4、雪糕刺客(得票數646 關注度47%)
5、食品安全總監(得票數580 關注度42%)
3.預計2023年食品行業熱詞
—食養
—食育
—預制菜
—微專業
—食品與營養(新增專業碩士學位)
—食品營養與健康(新增本科專業、高職專業)
?食養
傳統食養就是在中醫藥和傳統飲食理論指導下,研究食物的性能、食物與健康的關系,并通過日常飲食的調理,達到強身健體、防治疾病、延年益壽的科學;
現代食養科學是在傳統食養的基礎上融入現代營養科學理論,使理論體系與評價指標更完善、更科學。
?食育
食育,也叫飲食行為教育,是以科學的營養知識,適合本國國情的先進文化,通過各種形式,讓國民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食育”很重要,也很有必要。
——對“食育”教育缺乏了解,中小學生沒有“食育”概念, 大學生對“食育”一詞也是知之甚少。
——各大電視臺推出的飲食、養生節目非常受歡迎,如央視的“舌尖上的中國”“健康之路”、北京衛視的“養生堂”,浙江衛視的“健康最重要”等。
——保健食品、養生產品很有市場,說明人民群眾對養生知識、飲食教育是很有需求的。
——科學謠言中,有關“營養”與“食品安全”內容的占據大部。
?預制菜
具有中國特色的預制菜產業,從某種意義講它是重要的人類飲食文化遺產的傳承是人類食物營養科學進步的基礎。
1.熱點 —— 政策、投資…
廣東、山東、河南乃至全國掀起了預制菜產業發展的熱潮,標志著預制菜的發展由市場驅動轉為政府介入、宏觀指導及微觀推進。各地級市、區縣紛紛出臺相應政策,引導當地預制菜產業發展。
領跑產業發展的廣東省已布局11個省級預制菜產業園,各有千秋。
肇慶高要:打造大灣區預制菜“第一園”;
廣州南沙:建預制菜進出口貿易示范區;
珠海斗門:一條魚帶動一個產業,“燈塔園區”崛起;
佛山南海: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發展高質量水產品牌;
江門蓬江:打造全球華僑預制菜高地;
韶關曲江:菌菇類預制菜獨樹一幟等。
山東省14地預制菜產業集群(園區)強勢布局。
2.亮點 ——產業融合、便利化….
⊙農業農村部《關于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到,“攻克食品預處理、分離提取、混合均質、灌裝包裝、減損增效等技術瓶頸。建設一批集成度高、系統性強、能應用、可復制的農產品加工技術集成基地,打造一批中國農業食品創新產業園”。2022年農業農村部一號文件也指出,“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到產地發展糧油加工、食品制造等精神加工,發展食品預處理、中央廚房等模式。創建中國農業食品創新產業園、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
⊙預制菜推動三產融合,促進農業產業升級。預制菜產業是促進現代農業與食品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重要載體。一頭鏈接產地田頭,一頭鏈接市場餐桌,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運輸和銷售,帶動了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現在預制菜的火熱是食品行業走向工業化、產業化的過程,整個產業鏈更加細分。種類比過去更加豐富多樣,呈現消費水平多元化,迎合了市場需求變化的一些新的趨勢。
3.痛點——技術研發、認知誤區、消費宣教…
⊙重口味
⊙同質化
⊙從烹飪操作到食品工業,口味和工藝的轉化
⊙“食材不新鮮”
⊙“不好吃”
⊙“加了很多食品添加劑與調味品,不健康”
4.關鍵點——選準賣點,良性發展
——營養與食品安全評價
——技術研發
——消費引導
——產品標準
——市場定位
——產品差異化
——風味多元化(調味科學合理化)
微專業發展
微專業
?微專業是立足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圍繞某一特定學術領域、研究方向或核心素養等,提煉開設一組核心課程,構建新型跨學科跨專業的教學組織模式,使學生能夠在特定領域具備一定的專業素養和行業從業能力,提升與社會需求的匹配度。
?“微”—— 一般包含6-10門理論課程學習和項目實踐環節,總學分控制在12-30學分,使學生通過靈活、系統的培養,能夠在特定領域具備一定的學術專業素養和行業從業能力。具有課程體系“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課程設計既系統又靈活、課程特色鮮明、修讀年限短等特點。
?微專業是聚焦新領域、新需求、新技能而設置的,屬于新事物,尚未為社會廣為知曉,其招生規模一般較小,先人一步搶占先機。
?微專業證書由學校頒發,由信譽背書,與主修專業畢業證書、學位證書上加蓋的是同一枚***大學公章。
微專業和普通專業的區別
?微專業是學校在本科專業目錄外自主設置的,招生計劃、招生時間、培養方案、學業標準均有學校自主設定,微專業一般每年開設一輪,學生可以利用每周雙休日通過1-2年完成課程學習,修滿全部學分后,由學校制作并頒發xx大學“xx微專業”結業證明書。微專業學習不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學信網)備注信息,不具有學士學位授予資格。
?普通本科專業(主修專業)是根據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設置規定》,經學校申報、教育廳、教育部審批備案后設置的,招生計劃、招生時間等須經教育主管部門審批同意,學籍、畢業證書信息在中國高等教育學生信息網(學信網)備注,學士學位授予信息在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信息網(學位網)備注。
食育類微專業建設
1.食品行業發展新需求
?消費者日益增加的關注程度與自身健康科學素養之間的矛盾;
?新科技帶來的食品安全、謠言與自身健康科學素養之間的矛盾;
?科學理性的社會氛圍不夠濃厚;
?科普資料有效供給不足;
。。。。。。
2.傳統文化融入專業
中國傳統食養智慧有著悠久的歷史,豐富的文化內涵,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飲食生活中。越來越多的證明中國傳統食養智慧不僅符合中國以農耕為主的食物生產結構特點和自然環境資源條件,而且經過數千年經驗總結,形成了非常合理、科學、多彩的內容。
3.食養科學評價課程
?科學評價--科學的評價研究(搜集素材,加工素材)
?文化解讀--通俗的文化解讀
?合理宣教--講好科普故事(能講故事,會講故事,善講故事)
4.產教融合共建專業
?食育研學基地建設
?旅游研學禮品與線路的開發
?食育主題公園(博物館)的建設
?食育文化內涵挖掘,突出特色、培育品牌
?在影視、動漫、出版、新聞等文化領域上拓展空間
?標準建設
。。。。。
⊙食育基地的運行模式包含但不限于旅游參觀式(農業旅游、工業旅游、研學旅行、主題教育)、信息傳媒式(線上教育、線下教育)、教學研發式(課堂教學、科研開發)、互動體驗式(消費型、非消費型)等。
⊙食育活動以達到食物營養與健康知識傳播、技能培養及文化教育為目的,其活動形式包含但不限于講座、研學游、科普電視節目、科普讀物、科普小視頻、食品工廠或農場參觀旅游、食物營養知識競賽或辯論賽、會議、食育類親子活動等。在保證食育內容科學、準確的基礎上,鼓勵自由發揮,不斷創新食育活動形式。
⊙國家食物營養教育示范基地是指通過國家食物與營養咨詢委員會審核,可為公眾提供科學、準確、高水準的食物營養教育,并作為國內食物營養教育的權威代表,對全國食物營養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示范引領作用的食物營養教育示范基地。
國家食物營養教育示范基地創建單位承擔政策宣貫、知識科普、試驗示范、產業培育、三產融合、協同行動等六項職責,旨在聚焦發展食物營養健康產業,發揮各自特色優勢,開展食物營養教育示范。
最后張炳文教授希望針對中國特色、中國風格的食物供給體系和東方膳食結構,與大家一起砥礪前行,開展富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食育微專業建設工作。
2023年8月17日
來源:食品教研圈公眾號